代204。學習《历代志上》9:1—3的具体筆記 2025·7·2·(#1832/504)
今天接续昨日所学习的神的话语:【 如果是后者,确实也令人动容。也许基遍人在巴比伦已经恢复了自由,甚至在帝国有着不错的新生活。这场回归对他们而言更成了信仰的见证,也算是没有徒受恩典。关于尼提宁的见证还可以参见《尼希米记》10:28-30,“28其余的民,祭司,利未人,守门的,歌唱的,尼提宁,和一切离绝邻邦居民归服神律法的,并他们的妻子,儿女,凡有知识能明白的。29都随从他们贵胄的弟兄,发咒起誓,必遵行神藉他仆人摩西所传的律法,谨守遵行耶和华我们主的一切诫命,典章,律例。30并不将我们的女儿嫁给这地的居民,也不为我们的儿子娶他们的女儿”。不过也有第三种观点,认为尼提宁人是米甸战争中被掳后服役在会幕中的米甸人(或者尼提宁人同时包括这些米甸战俘):“从以色列人的一半之中,就是从人口,牛,驴,羊群,各样牲畜中,每五十取一,交给看守耶和华帐幕的利未人”(《民数记》31:30)。关于尼提宁人回归人数,可分两批。第一批回归在《以斯拉记》2:58,“尼提宁,和所罗门仆人的后裔,共三百九十二名”;第二批参见《以斯拉记》8:20,“从前大卫和众首领派尼提宁服事利未人,现在从这尼提宁中也带了二百二十人来,都是按名指定的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塔木德时代(主后2世纪),尼提宁的地位与私生子相等,他们的后代,无论男女,都被禁止与以色列人通婚(Yeb. ii. 4, viii. 3);尼提宁只允许与改宗者、自由民、私生子和弃儿结婚(Ḳid. viii. 3)。他们的地位非常低,排在私生子之后。因此有人认为尼提宁是庙妓的后裔。】
三、重建(3)
3住在耶路撒冷的有犹大人,便雅悯人,以法莲人,玛拿西人。
以色列人返回应许之地,首先是返回耶路撒冷。而返回耶路撒冷先后有两项工程:第一、创建耶路撒冷圣殿。这面临搅扰和控告。第二,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(《尼希米记》)。《尼希米记》1:2-3,“2那时,有我一个弟兄哈拿尼,同着几个人从犹大来。我问他们那些被掳归回,剩下逃脱的犹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。3他们对我说,那些被掳归回剩下的人,在犹大省遭大难,受凌辱。并且耶路撒冷的城墙拆毁,城门被火焚烧”。 而圣殿和圣城的关系,可以平行教会和国家的关系,两者同样重要,不可分离。某些只有半吊子的教会异象(他们用个人与基督的关系不断蚕食教会使命),完全没有圣城的责任;而这些势力基本上没有圣殿重建的使命。
值得强调的是,当时耶路撒冷十分荒凉,而且危险重重。所以首先返回耶路撒冷的人需要有勇敢的心,也需要奉献的爱心。当时的情景参见《以斯拉记》2:68-69,“68有些族长到了耶路撒冷耶和华殿的地方,便为神的殿甘心献上礼物,要重新建造。69他们量力捐入工程库的金子六万一千达利克,银子五千弥拿,并祭司的礼服一百件”;《尼希米记》11:1-2,“1百姓的首领住在耶路撒冷。其余的百姓掣签,每十人中使一人来住在圣城耶路撒冷,那九人住在别的城邑。2凡甘心乐意住在耶路撒冷的,百姓都为他们祝福”;《尼希米记》13:31,“我又派百姓按定期献柴,和初熟的土产。我的神阿,求你记念我,施恩与我”。关于勇敢,参见《尼希米记》11:6,“住在耶路撒冷,法勒斯的子孙共四百六十八名,都是勇士”。
重建圣殿和圣城都面临及其危险的仇敌。《以斯拉记》4:4-6,“4那地的民,就在犹大人建造的时候,使他们的手发软,扰乱他们。5从波斯王古列年间,直到波斯王大利乌登基的时候,贿买谋士,要败坏他们的谋算。6在亚哈随鲁才登基的时候,上本控告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”;《尼希米记》4:7-14,“7参巴拉,多比雅,亚拉伯人,亚扪人,亚实突人听见修造耶路撒冷城墙,着手进行堵塞破裂的地方,就甚发怒。8大家同谋要来攻击耶路撒冷,使城内扰乱。9然而,我们祷告我们的神,又因他们的缘故,就派人看守,昼夜防备。10犹大人说,灰土尚多,扛抬的人力气已经衰败,所以我们不能建造城墙。11我们的敌人且说,趁他们不知,不见,我们进入他们中间,杀他们,使工作止住。12那靠近敌人居住的犹大人,十次从各处来见我们,说,你们必要回到我们那里。13所以我使百姓各按宗族拿刀,拿枪,拿弓站在城墙后边低洼的空处。14我察看了,就起来对贵胄,官长,和其余的人说,不要怕他们。当记念主是大而可畏的。你们要为弟兄,儿女,妻子,家产争战”。
本栏作者所述:『3他们对我说,那些被掳归回剩下的人,在犹大省遭大难,受凌辱。并且耶路撒冷的城墙拆毁,城门被火焚烧』。可参阅《尼希米记》2:17,“以后,我对他们说,我们所遭的难,耶路撒冷怎样荒凉,城门被火焚烧,你们都看见了。来吧,我们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,免得再受凌辱”。
回复删除本章節『住在耶路撒冷的』: 被分散到四处的百姓重又聚在神的翅膀之下(《申命记》32:11;《路得记》2:12)。曾有预言说被掳的以色列“必一同聚集……从这地上上去”(《何西阿书》1:11)“成为一国”(《以西结书》37:22)。事实上,被掳归回之后还有许多百姓继续停留在巴比伦。然而,归回之人纪念神的恩典而选择了耶路撒冷。亦即,本节所记录的皆为真正的以色列人,是形成以色列历史主流的人。就像这样,得蒙救赎的决不会忘记神的恩典,他们怀着积极加入神之事工的激情,追根究底,福音之史正是为他们所开展。
回复删除
回复删除这名单所列的 『犹大人,便雅悯人,以法莲人,玛拿西人』。是在耶路撒冷定居的人。本段与上文不同之处,在于上文尽皆记述归回先祖的地业居住。耶路撒冷居民这么少的缘故,是很多家族在巴比伦毁城之时已被屠杀。其他支派来到耶路撒冷居住的人,必须弃置(甚至放弃)原属支派的祖业。愿意这样牺牲,以求补足耶路撒冷人口的人特别配受推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