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30。学习《希伯来书》11:1—3具体筆記 2024·3·15·
一、信心(1)
1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,是未见之事的确据。
藉着连词δέ(but, moreover, and, etc.)定义“信”(πίστις)是为了承接上文中的“信”:“38只是义人必因信得生。(义人有古卷作我的义人)他若退后,我心里就不喜欢他。39我们却不是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,乃是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”。 πίστις仅在这一章中就出现了24次;并以交叉结构的方式回应在《希伯来书》12:1-2,“1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,如同云彩围着我们,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,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,存心忍耐,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,2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。(或作仰望那将真道创始成终的耶稣)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,就轻看羞辱,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,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”。这节经文从两个方面定义信、信仰和信心:
第一、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。实底:ὑπόστασις,a setting or placing under thing put under, substructure, foundation;that which has foundation, is firm;confidence;assurance。这个名词在新约中出现了5次。确信(《哥林多后书》9:4)、放胆(《哥林多后书》11:17)、本体(《希伯来书》1:3)、确实(《希伯来书》3:14)。基本含义是根基、根据、本质、确据等等。“所望之事”是用来修饰这个名词的。动词ἐλπίζω是被动语态,用作分词;复数,阳性:ἐλπιζομένων。基本含义是to hope;hopefully to trust in。希望、盼望、指望、仰望。如《马太福音》12:21,“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”;《约翰三书》3:14,“但盼望快快地见你,我们就当面谈论”。等等。被动语态可以传递微妙的信息:在大逼迫的黑暗年代,基督徒信仰是我们、也是人类的指望;是所有指望的最后根据。反过来说,当教会不再有义人、而且退后了,不再相信灵魂得救并为这样的信仰作见证,那么“埃及遍地都黑暗了”。人们还能指望什么呢?我们还能希望什么呢?这是平行的信息:“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,又坚固又牢靠,且通入幔内”(《希伯来书》6:19)。
第二、是未见之事的确据。这里的名词“确据”是与“实底”并列,还是作为动词分词“盼望”的受词或宾语,很难确定。ἔλεγχος,a proof, that by which a thing is proved or tested;conviction。就是“证明”、“责备”。这个名词另外出现在《提摩太后书》3:16,“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(或作凡神所默示的圣经),于教训,督责(reproof,),使人归正,教导人学义,都是有益的”。这个名词是针对不信和反对的辩驳,举证以否定对信仰的否定。信仰是对“未见之事”的“督责”。 πραγμάτων οὐ βλεπομένων。名词πρᾶγμα的基本含义是thing,matter,business,work等(《希伯来书》6:18,10:1;《马太福音》18:19等)。人们质疑看不见的神,和看不见的未来;但信仰可以反驳这些反驳。
在流氓国家,人们什么都不信了,无论是神的存在还是未来的审判。整个国家和所有的时代,只有黑暗(没有光)和无聊(没有盐),没有希望(所望之事),没有未来(未见之事)。人民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财神教无底坑中,并且嘲笑信仰。当然唯独信心而没有见证也要伪造见证的某些曲解论调,活该被嘲笑。但是如果基督徒也一样明珠投暗,随波逐流,以暗为光;是非不分,不公不义,甚至顺服这一切的空虚混沌、渊面黑暗;我们就根本不是有信仰的人,我们要受更重的刑罚。同流合污、怕死成奴,是对信仰的侮辱。我们本来应该是神放在世界里的证据:一方面,用以显示神对人类还没有彻底绝望,祂没有放弃;另一方面,我们在场,可以指着确定性的未来,帮助那些将残的灯火与压伤的芦苇。以色列家的灯要点着,不可熄灭。这是保罗书信中平行的见证:
“1我们既然蒙怜悯,受了这职分,就不丧胆。2乃将那些暗昧可耻的事弃绝了,不行诡诈,不谬讲神的道理。只将真理表明出来,好在神面前把自己荐与各人的良心。3如果我们的福音蒙蔽,就是蒙蔽在灭亡的人身上。4此等不信之人,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,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。基督本是神的像。5我们原不是传自己,乃是传基督耶稣为主,并且自己因耶稣作你们的仆人。6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,已经照在我们心里,叫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,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……16所以我们不丧胆。外体虽然毁坏,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。17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,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。18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,乃是顾念所不见的。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,所不见的是永远的”(《哥林多后书》4:1-18)。
评论
发表评论